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
金陵科技学院
二○一六年一月十日
目录
一、就业工作综述..................................1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1
(二)毕业生就业率与升学出国率.........................4
(三)毕业生创业概况..................................7
三、就业数据分析..................................8
(一)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8
(二)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13
(三)创业相关分析...................................13
四、就业工作举措.................................14
(一)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智慧就业......................14
(二)提升履约质量,实现稳定就业......................14
(三)开拓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15
(四)加强分类指导,实现素质就业......................16
(五)薪酬待遇提高,实现体面就业......................17
(六)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就业......................17
(七)满足国家需要,实现导向就业......................20
(八)关注各类群体,实现平等就业......................20
五、就业反馈机制.................................21
(一)毕业生评价.....................................21
(二)用人单位评价...................................21
一、就业工作综述
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开设了涉及经济学、文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4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强化“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为了一切学生就业”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就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认真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加强就业形势的分析研究、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全面部署就业工作,构建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具备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015年,学校继续按照“深化认知、强调认真、赢得认同”的工作思路,以“早启动、广发动、扎实行动”为工作方针,以“务实、扎实、真实”为具体要求,围绕“四高一低”的目标(“提高协议就业率、提高起薪水平、提高学生满意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降低灵活就业率”),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全员就业”工程、“智慧就业服务”工程和“创新就业创业”工程,全面完成就业创业工作目标。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2015届毕业生总人数与性别结构
我校2015届共有毕业生2997人,男生1398人(占46.65%),女生1599人(占53.35%)。
2、2015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我校2015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华东地区2508人,占83.68% (上海市10人、江苏省2307人、浙江省29人、安徽省83人、福建省13人、江西省40人、山东省26人);西北地区125人,占4.17%(陕西省8人、甘肃省43人、青海省11人、宁夏回族自治区9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4人);华中地区98人,占3.27%(河南省68人、湖北省13人、湖南省17人);西南地区96人,占3.20%(重庆市12人、四川省15人、贵州省36人、云南省16人、西藏自治区17人);华北地区91人,占3.04%(北京市3人、天津市10人、河北省18人、山西省32人、内蒙古自治区28人);华南地区44人,占1.47% (广东省1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0人、海南省12人);东北地区35人,占1.17%(黑龙江省11人、吉林省13人、辽宁省11人)。我校毕业生中江苏生源占76.98%,外省生源占23.02%。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汉族2899人,占96.73%,共计24个少数民族98人,占3.27%。
3、各学院和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学校共设16个二级学院,各学院、专业毕业生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学院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 (人) |
男生 (人) |
女生 (人) |
商学院 |
会计学 |
321 |
58 |
263 |
财务管理 |
85 |
28 |
57 |
金融学 |
93 |
34 |
5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87 |
26 |
61 |
市场营销 |
78 |
24 |
54 |
物流管理 |
38 |
13 |
25 |
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 |
29 |
10 |
19 |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 |
33 |
11 |
22 |
古典文献(文献保护) |
34 |
10 |
24 |
旅游管理 |
118 |
19 |
99 |
行政管理(行政法) |
46 |
13 |
33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02 |
83 |
19 |
车辆工程 |
92 |
77 |
1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69 |
53 |
16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41 |
35 |
6 |
智能科学与控制 工程学院(筹) |
自动化 |
36 |
30 |
6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 |
46 |
34 |
12 |
城市规划 |
38 |
16 |
22 |
土木工程 |
45 |
26 |
19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82 |
69 |
13 |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 |
43 |
39 |
4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35 |
24 |
11 |
工程管理 |
122 |
61 |
61 |
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60 |
45 |
15 |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 |
36 |
23 |
13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75 |
100 |
75 |
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筹) |
电子信息工程 |
61 |
38 |
23 |
学院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 (人) |
男生 (人) |
女生 (人) |
网络与通信工程 学院(筹) |
通信工程 |
79 |
52 |
27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
40 |
13 |
27 |
工业设计 |
23 |
12 |
11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35 |
10 |
25 |
动漫学院 |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 |
35 |
7 |
28 |
动画 |
64 |
13 |
51 |
园艺学院 |
园艺 |
92 |
29 |
63 |
园艺(设施园艺科学与工程) |
38 |
18 |
20 |
园林 |
34 |
17 |
17 |
动物科学与 技术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1 |
8 |
33 |
动物科学 |
56 |
23 |
33 |
动物医学 |
35 |
16 |
19 |
材料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9 |
42 |
37 |
材料科学与工程(视光材料与应用技术) |
62 |
42 |
20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38 |
21 |
17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41 |
15 |
26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66 |
9 |
57 |
国际教育学院 |
通信工程 |
24 |
16 |
8 |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 |
23 |
17 |
6 |
园艺(农业生物技术) |
10 |
8 |
2 |
会计学(国际会计) |
37 |
11 |
26 |
合计 |
2997 |
1398 |
1599 |
(二)毕业生就业率与升学出国率
1、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截至8月27日,全校初次总就业率为91.52%。
2、2015届毕业生各专业年终就业率
截至12月25日,全校年终总就业率为95.26%。
学院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人数 |
各专业就业率 |
商学院 |
会计学 |
321 |
94.08% |
财务管理 |
85 |
92.94% |
金融学 |
93 |
95.7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87 |
94.25% |
市场营销 |
78 |
94.87% |
物流管理 |
38 |
94.74% |
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 |
29 |
96.55% |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 |
33 |
93.94% |
古典文献(文献保护) |
34 |
88.24% |
旅游管理 |
118 |
97.46% |
行政管理(行政法) |
46 |
80.43%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02 |
90.20% |
车辆工程 |
92 |
95.6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69 |
98.55%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41 |
100.00% |
智能科学与控制 工程学院(筹) |
自动化 |
36 |
97.22%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 |
46 |
91.30% |
城市规划 |
38 |
97.37% |
土木工程 |
45 |
100.00%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82 |
91.46% |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 |
43 |
100.00%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35 |
85.71% |
工程管理 |
122 |
97.54% |
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60 |
100.00% |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 |
36 |
100.00%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75 |
99.43% |
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筹) |
电子信息工程 |
61 |
100.00% |
网络与通信工程 学院(筹) |
通信工程 |
79 |
97.47%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
40 |
97.50% |
工业设计 |
23 |
100.00%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35 |
100.00% |
学院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人数 |
各专业就业率 |
动漫学院 |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 |
35 |
100.00% |
动画 |
64 |
98.44% |
园艺学院 |
园艺 |
92 |
92.39% |
园艺(设施园艺科学与工程) |
38 |
100.00% |
园林 |
34 |
88.24% |
动物科学与 技术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1 |
100.00% |
动物科学 |
56 |
98.21% |
动物医学 |
35 |
91.43% |
材料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9 |
92.41% |
材料科学与工程(视光材料与应用技术) |
62 |
96.77%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38 |
100.00%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41 |
78.05%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66 |
84.85% |
国际教育学院 |
通信工程 |
24 |
100.00% |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 |
23 |
100.00% |
园艺(农业生物技术) |
10 |
100.00% |
会计学(国际会计) |
37 |
100.00% |
合计 |
2997 |
95.26% |
3、本科毕业生升学分析(含出国及港澳台留学情况)

(三)毕业生创业概况
1、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数据
序号 |
专业 |
创业公司名称 |
人数 |
领取执照时间 |
1 |
工程管理 |
南京广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
1 |
2015.05.12 |
2 |
城市规划 |
香港圣薇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 |
2014.06.21 |
3 |
电子信息工程 |
恒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3 |
2013.06.27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南京西柚摄影工作室 |
1 |
2015.07.02 |
5 |
视觉传达 |
南京市江宁区一店服装店 |
1 |
2015.05.19 |
6 |
园艺 |
唐山市丰南区丰南镇人家家居用品店 |
1 |
2015.04.30 |
7 |
动物医学 |
武侯区味美多快餐店 |
3 |
2015.07.06 |
8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南京瑛泽珠宝有限公司 |
1 |
2015.05.07 |
9 |
英语 |
无锡贝优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6 |
2015.12.21 |
2、全校创业学生分布情况
创业学生创业类型分布,包括:技术转化创业、加盟经营、网络营销、项目孵化创业和创意创业。
时间 类型 项目数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技术转化创业 |
6 |
6 |
8 |
10 |
加盟经营 |
2 |
2 |
6 |
3 |
网络营销 |
2 |
2 |
11 |
5 |
项目孵化创业 |
1 |
1 |
4 |
17 |
创意创业 |
0 |
0 |
5 |
5 |
合计 |
11 |
11 |
34 |
40 |
三、就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2015届毕业生就业2855人,根据省厅数据库统计数据,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政府机关32人(占1.12%)、事业单位57人(占2.00%)、企业2393人(占83.82%)、升学出国317人(占11.10%)、国家地方社区等基层项目7人(占0.25%)、部队6人(占0.21%)、自主创业5人(占0.18%)、其他38人(占1.33%)。

与2014届相比,企业就业和升学出国人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比较内容 |
2014届 |
2015届 |
增幅 |
企业就业 |
人数(人) |
2251 |
2393 |
142 |
比例 |
81.77% |
83.82% |
2.05% |
升学出国 |
人数(人) |
187 |
317 |
130 |
比例 |
6.79% |
11.10% |
4.31% |
2、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
2015届毕业生就业2538人(不包含升学出国317人),根据省厅数据库统计数据,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制造业467人(占18.4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02人(占15.84%),建筑业327人(占12.88%),金融业222人(占8.75%),批发和零售业172人(占6.7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0人(占6.7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人(占4.73%),农、林、牧、渔业117人(占4.6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87人(占3.43%),教育81人(占3.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2人(占2.4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8人(占1.89%),房地产业42人(占1.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1人(占1.6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1人(占1.62%),住宿和餐饮业40人(占1.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9人(占1.14%),卫生和社会工作20人(占0.79%),采矿业6人(占0.24%)、军队6人(占0.24%)、其他38人(占1.50%)。

与2014届相比,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金融业人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批发和零售业人数降幅较大。
比较内容 |
2014届 |
2015届 |
增幅 |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 技术服务业 |
人数(人) |
301 |
402 |
101 |
比例 |
11.73% |
15.84% |
4.11% |
制造业 |
人数(人) |
397 |
467 |
70 |
比例 |
15.47% |
18.40% |
2.93% |
金融业 |
人数(人) |
155 |
222 |
67 |
比例 |
6.04% |
8.75% |
2.71% |
批发和 零售业 |
人数(人) |
264 |
172 |
-92 |
比例 |
10.29% |
6.78% |
-3.51% |
3、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2500人(不含就业中“其他”类别38人),根据省厅数据库统计数据,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华东地区2294人,占91.76% (上海市112人、江苏省2100人、浙江省27人、安徽省28人、福建省4人、江西省12人、山东省11人);华北地区49人,占1.96%(北京市18人、天津市7人、河北省8人、山西省5人、内蒙古自治区11人);西南地区42人,占1.68%(重庆市3人、四川省10人、贵州省18人、云南省8人、西藏自治区3人);华南地区40人,占1.60% (广东省3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5人、海南省4人);西北地区33人,占1.32%(陕西省3人、甘肃省6人、青海省5人、宁夏回族自治区3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人);华中地区30人,占1.20%(河南省16人、湖北省5人、湖南省9人);东北地区12人,占0.48%(黑龙江省1人、吉林省4人、辽宁省7人)。

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江苏就业2100人(比2014届多79人),根据省厅数据库统计数据,就业单位在江苏的地域分布情况:苏南地区占1544人,占73.52%(南京911人、苏州233人、无锡195人、常州119人、镇江86人),苏中地区366人,占17.43%(南通226、扬州73人、泰州67人),苏北地区190人,占9.05%(徐州42人、连云港16人、宿迁29人、淮安26人、盐城77人)。

(二)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共计2393人,其中在民营企业2181人(占91.14%)、国有企业164人(占6.85%)、三资企业46人(占1.92%)、艰苦企业2人(占0.08%)。

与2014届相比,民营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幅较大,增加195人。
(三)创业相关分析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趋于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型的创业形态“互联网+”。我校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涌现出一批典型项目。学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也紧紧围绕众创空间建设发展和“互联网+”项目创新孵化开展,孵化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
我校今年孵化出3个互联网+项目,2个项目是互联网+消费,1个是互联网+传统打印。互联网+传统打印项目由实验室科研项目转化而来,利用项目开发的APP,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寻找附近的打印机,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打印机打印文件,打印商家可以接入平台,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打印配送服务,有效解决了某些路段文印店匮乏的问题。
为了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我校高度注重众创空间的规划发展。目前已经获得南京市级众创空间、江苏省级众创空间备案,江宁区高新园支持我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第一笔20万经费已经到位,众创空间的功能得到很好地完善。38个创业项目通过申报筛选入驻众创空间孵化。相比往年,项目量增质提,涌现出知豆专利交易平台、漫题文化衫设计、捷森猎聘等优质项目。
四、就业工作举措
(一)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智慧就业
改版校“就业网”,利用其信息共享、覆盖全面、服务便捷、精准匹配、实时推送的特点,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新版运行后,注册的用人单位新增1041家,访客人数40286人,浏览次数345710次,发布职位15608个。
(二)提升履约质量,实现稳定就业
我校2015届共有本科毕业生2997人,在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截至8月27日的初次就业率和截至12月25日的年终就业率的各项指标,大部分比2014届有明显提升。
比较内容 |
数据 |
2015届 |
2014届 |
变化趋势 |
毕业生人数 |
2997 |
2885 |
112人 |
初次 就业率 |
总就业率 |
91.52% |
89.50% |
2.02% |
协议就业率 |
79.91% |
79.86% |
0.05% |
升学出国率 |
10.38% |
6.44% |
3.94% |
自主创业率 |
0.17% |
0.07% |
0.10% |
灵活就业率 |
1.07% |
3.12% |
-2.05% |
年终 就业率 |
总就业率 |
95.26% |
95.43% |
-0.17% |
协议就业率 |
83.12% |
84.42% |
-1.30% |
升学出国率 |
10.58% |
6.48% |
4.10% |
自主创业率 |
0.17% |
0.07% |
0.10% |
灵活就业率 |
1.40% |
4.47% |
-3.07% |
在宁就业人数 |
911人 |
910人 |
1人 |
江苏就业人数 |
2100人 |
2021人 |
79人 |
(三)开拓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搜集各类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筹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制作《毕业生专业、人数介绍》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和优秀特困毕业生》推荐材料。2014年10月22日至12月10日,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面向2015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共举办了“IT类”、“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文科类”、“外语类”、“材料科学类”、“机电工程类”、“建筑类”和“农林类”共9场学科专场招聘会和1场“综合类”专场招聘会,共有529家单位参会(南京425家,占80.34%),提供10268个就业岗位,岗位数和应届毕业生人数比达到2.03:1,学生投递简历7698人次。参会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达97.67%。
(四)加强分类指导,实现素质就业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毕业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就业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学校三措并举,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一是通过毕业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二是通过各类就业形势讲座,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的紧迫感;三是通过就业指导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关心。在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中,学校要求各学院做到“三个一”:开好一个动员会、作好一份简历、参加或观摩一次模拟面试。从认识上、行动上帮助毕业生做好参加就业应聘的思想、心理和材料的准备。
1、编发《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包含毕业生就业流程、求职择业准备、就业知识问答、校园专场招聘会安排等信息,其中毕业生就业流程表详细列出每个月的内容、注意事项和时间节点,让毕业生可以全面了解就业过程,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准备。
2、认真组织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校共3292名学生提交作品,在全省本科院校位列第一。推荐参加省赛的3名选手,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
3、认真组织2015届毕业生参加省第四届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全校共3987人参赛,占2015届毕业生总人数的80%,平均分85.85分,满分397人。根据参赛学生总数、参赛率和平均得分三项指标得出的综合评分,我校全省本科院校第三名,连续第二年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
4、组织举办金科院首届“职击未来”求职大赛,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作为评委,通过“初赛——简历大赛、复赛——模拟群面(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和决赛——仿真单独面试”的现场比赛,锻炼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参赛学生均表示,通过此次仿真比赛深入了解了就业流程、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受益匪浅。
5、引导学生通过考研升学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各学院的关心指导下,我校2015届有585人报考研究生、317人升学(含出国读研)。
(五)薪酬待遇提高,实现体面就业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我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薪酬逐年提高,2010届2621元,2011届3149元,2012届3212元,2013届3468元,2014届3738元,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的薪酬均值基本持平。
(六)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就业
1、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技能
继续落实《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我校大学生在宁自主创业,满足我校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实践的学生接受创业培训的需求。经南京市人社局批准,创业指导中心与南京市宁远职业培训学校合作,为在校学生开展SYB培训,江宁校区2个班68人,幕府校区2个班76人,共144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创业证》。各二级学院开展各类创业教育活动36场。
本年度开展“创业导师进校园”讲座3场、网络创业讲座2场和SYB培训选拔讲座1场,举办创业沙龙2场,受益学生近1200人次。通过创业教育与培训,广大创业实践者受益匪浅。
2、积极开拓创业实践场所,孵化创业实践项目
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引导并实施大学生在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申报了市、省级“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大学生众创空间获批市、省级众创空间备案,纳入市、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目前正着手对“金科创客汇”进行统一形象设计出新,并遴选项目入驻,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19位学生报名参加大学生邮局招聘,录用8名学生。上半年共发放大学生邮局学生工资近2万元,邮局营业额约4万元。学生创业团队运营的动漫主题咖啡吧、云打印工作室正常运转。
截止12月18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孵化器)常驻学生创业项目16个,经过孵化,其中7个项目已经成功办理了营业执照,创立了大学生企业。全校范围内,2015届毕业生有11人创业,其中有8人领取营业执照。非毕业班学生的创业团队33个,其中11个领取营业执照、3个正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3、组织参加创业大赛及科技成果展
创业项目《基于软件测试、预测的小企业服务咨询》在“学创杯”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创业项目《常州优宠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比赛中获得银奖;创业项目《智能水凝胶敷料的应用》和《炫彩光致变色隐形眼镜》均在“京博杯·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创业项目《互动课堂》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首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亲打印创业项目》和《智慧农业机械远程管理系统创业项目》分获创意组二等奖、三等奖,《学乐互动教育平台互动创业项目》获得实践组三等奖。
协助江宁高新园举办“江宁众创谷创新创业成果展览”,推荐8个项目参加展览,其中4个创意项目团队《全自动床具消毒器》、《基于Labview的绿色校园节能光照远程监测平台》、《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小车系统》和《基于双频RFID的快递收发检索定位系统》和2个创业实践团队《残疾人车专利系列》和《南京广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参加了实物展览。组织近60名学生参观,通过参观和参展,学生找到了信心,也看到了差距。
4、学生走出校园学创业
为了丰富创业实践教育内容,激发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帮助他们看清创业形势、明确创业目标、找准创业定位,引导激励他们投身创业、创新、创造的实践活动,创业指导中心先后组织65名创业实践者到校外企业开展参观交流活动,分别参观了江北高新区软件创业园、同方科创园、三胞集团总部、华博集团和润和软件等多家企业。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切身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业规划理念和观念受到较大触动,表示受益匪浅。
5、努力营造创业氛围
继续加大力度营造创业氛围,一是通过不断更新创业网内容,宣传国家及地方创业政策,宣传我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编写5名创业学生优秀事迹材料,向省就业指导中心推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舆论氛围。通过学校网络宣传征集优秀创业项目,遴选优秀创业团队入驻103创业工作室,并在橱窗中宣传创业团队。二是经常更新橱窗内容,宣传学校创业规定等。三是通过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沟通、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创业。
6、获得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资质
2015年8月27日,我校正式成为南京市第二批“绿色通道”成员单位。创业指导中心详细整理了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相关政策,并利用校园网、创业社团和创业群进行广泛宣传,共收到申请7份,目前已帮助3个学生创业团队通过“绿色通道”完成了工商注册,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七)满足国家需要,实现导向就业
认真做好国家和省各类就业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招募、保障支持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己创业,鼓励毕业生积极报名入伍服义务兵役。2015届毕业生中,在企业就业的共计239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9.85%),其中在民营企业218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2.77%),艰苦企业2人;参加国家地方社区等基层项目7人、应征入伍14人、自主创业9人。
(八)关注各类群体,实现平等就业
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常抓不懈。“不让一位毕业生失业”是我们工作的责任,学校不断完善“一对一”帮扶机制,关心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各学院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帮扶工作。遴选29名困难学生接受免费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为117名优秀特困生制作毕业推荐材料,完成166名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完成41名低保家庭学生、21名残疾学生和62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求职补贴申请审核工作。
五、就业反馈机制
(一)毕业生评价
1、麦可思毕业半年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校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2011届83%,2012届84%,2013届89%,2014届88%,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满意度均值基本持平。
2、我校自行开展的2015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如下。
调查内容 |
2014届 |
2015届 |
变化趋势 |
有效问卷 |
75.91% |
91.67% |
15.76% |
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 |
84.42% |
87.23% |
2.81% |
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 |
80.18% |
85.69% |
5.51% |
2015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还显示,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中“学校提供的信息”占74.92%,毕业生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主要途径中“招聘单位的宣讲会”占64.4%,均位列第一。
(二)用人单位评价
参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涉及“填表人选项”、“单位基本情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人才需求与招聘情况”、“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状况”和“就业服务工作评价”六大类92个子项。我校有效问卷达到230份,是全省高校中完成情况好的高校之一。问卷反馈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总体评价较高,“招聘信息发布”满意度为97.83%,“校园招聘会组织”满意度为92.17%,“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为92.17%,“对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满意度为91.30%,“总体评价”为94.78%。数据还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81.4%,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80.6%。
针对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将联合各二级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更好的用人单位来我校选聘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