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我校邀请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作客金科学术讲堂。讲座由科技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人文学院承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颜一平、南京市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柳云飞、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辑徐智等专家和领导,我校校长刘永彪、副校长王延光及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人文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王延光主持。
张宝秀教授以《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与申遗保护》为题,围绕北京中轴线展开全面深入的讲解,内容涵盖申遗历程、时空演变、遗产要素、文化意蕴及申遗成功后的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从元代至今的营建历程与文化内涵。她指出,北京中轴线起源于元大都时期,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发展演变,包含着丰富的遗产要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杰出典范。她强调,中轴线是北京的都城空间之轴、国家礼仪之轴、民族文化之轴,凝聚着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与张宝秀教授进行了交流,张宝秀教授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此次学术讲座让师生感受到中轴线背后蕴含的先贤思想、工匠智慧与民间生机,理解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深刻力量,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对彰显国家力量、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当日下午,张宝秀教授参加了南京学研究会工作交流会,分享了北京学研究所“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强调地方学应立足城市特色,助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会人员围绕南京学平台建设展开研讨,致力于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挖掘南京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张宝秀教授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重点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北京学。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出版著作、主编学术集刊《北京学研究》《地方学研究》等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咨政报告被中宣部、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排名第一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



(通讯员:杨一鸣)